Note: 被壓縮的語境—AI時代下的學習反思

    

   過去我曾認為 EMI 全英文授課是導致現今同學學習與理解力下滑的原因之一。然而真正讓學習能力不足、注意力難以集中者,並非語言本身-當短影音、手機與海量資訊傳播席捲人們的生活,注意力分散早已成為現代人的日常。而AI 這項強大工具出現後,人們更習慣追求速成與「乾貨」:只要將問題丟給 Notion AI、NotebookLM 等工具,便能迅速獲得結構化的知識重點,學生也能快速掌握課本、書本、影片或課堂的主要內容。過去那些精美、精要的筆記,需由學生親自抄寫、苦讀、反覆淬鍊,方能真正內化為自身的知識點。如今這個過程似乎可以輕易跳過,即刻獲得現成答案。遇到不懂的地方,只需繼續詢問 AI,即可得到即時解答。


   然而在這些便利服務之下,我們常忽略學習是名詞也是動詞:其本質不在於最終的答案,而在於內化的過程—這本身就是對人智的鍛鍊。在不理解時仍堅持聆聽老師的講解,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整理知識、標註重點、轉化為圖像文字……這好似是一種「Data Washing」的過程,一種資訊的處理與精煉。當人們過度依賴 AI,最終獲得的往往只是表象,而非精華。親自淬鍊的筆記縱有不足,卻也因此留下知識的縫隙(knowledge gap)。這些 gap在反思與修正中被不斷填補—最終成為腦海中的深層知識。相反,過度速食式的學習,這些gap 卻永遠存在-我們往往以為自己已經學會,事實上卻僅僅獲得一份表象的摘要,而非真正的內涵。


   這種現象看似在文科、藝術等領域尤為明顯。理科本身強調精準與系統化,即便學習內容被壓縮,但架構、精要不變,影響尚屬有限,關鍵仍在於能否深入理解公式背後的直觀本質。而文科則不同,經典著作與人文作品文字繁瑣、脈絡豐富,除了主旨之外,最珍貴的往往是那難以言喻的言外之意。以安伯托·艾可的《美的歷史》、《異境之書》為例,AI 或許能快速整理主旨,卻難以保留作者細膩鋪陳的細節、啟發性的註釋,或是語境之下微妙的情感氛圍——而這正是作品的精髓所在。


   藝術更是如此。那些看似繁瑣、漫無目的的滔滔絮語,往往才是激發創作者靈感、拓展思想的關鍵。記得自己在 Die Angewandte 研究所時期,理論課老師 Sanford Kwinter 就是一位博覽群書、長於思辨的學者。他能將龐雜知識串聯融會,雖然課程脈絡有時難以立刻掌握,但在討論間,總能收穫新穎而啟發性的觀點。如何將這些知識點串聯、重構,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論述(manifesto),全憑個人的能力與思維傾向。然而過度依賴 AI 或速食知識,對於創意發想、重視語境與細節的領域,實際上帶來巨大的傷害。在這樣的資料壓縮與轉譯過程中,原作者欲傳達的氛圍與深意,往往悄然消散。


   或許這也正是為什麼,儘管有如此多的線上課程及各式學習速食資源,卻少見真正的創新湧現。正是在這個 AI 時代,如何於高度壓縮的資訊洪流中守住深度學習的能力,成為學校老師、學生都必須面對的課題。重新定義 AI 的角色或是必要的:在初學階段親自梳理知識脈絡、建構個人理解框架;在探索階段拓展資料範圍、人爲辯證假設;在創作階段則以 AI 激發更多可能性-始終保持「人」的主動性—讓AI服務於思考,而非讓思考屈服於AI。我仍相信時間的堆疊絕非虛擲-那些「無效率」的摸索時光、深夜獨自思辨的片刻,但凡在學習過程中真誠投入,無論這些知識是否為主流、是否能直接應用於工作中,都終會化作生命底蘊、成為腦海中的 Latent Space,成就人們化為最獨特、最有價值的存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