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3, 2025

育兒日記:以程式思維探索寶寶語言



繡繡誕生後的這幾週,我與太太一邊聆聽他的啼哭與肢體語言,一邊試著理解那些看似混亂無章的聲音。漸漸地,我體會到:這些哭聲其實是一種最原始、最高效率的語言——不經修飾、沒有語法,直接從身體輸出的「基礎語言」。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在程式的世界裡,語言同樣分為低階語言(Low-Level Language)與高階語言(High-Level Language)。前者如 C 或組合語言,能直接與機器硬體溝通,高效、精準但難以閱讀;後者如 Python 或 Java,則更貼近人類邏輯,易於理解,但抽象且需透過轉譯才能與硬體對話。兩者之間仰賴編譯器、直譯器、虛擬機等「翻譯系統」來協調。

而寶寶的哭聲,就像來自大腦的低階指令,是他與世界溝通的第一行程式碼。在出生後短短幾天內,寶寶就能依據不同的生理與情緒狀態發出變化明顯的哭聲——飢餓、疼痛、撒嬌等訊號各有節奏與語調。雖然這些訊號的種類有限,但它們直接、清楚、不經包裝,正如低階語言直接操控記憶體與硬體行為一般,乾淨利落、不假修飾。

然而,當孩子開始咿呀學語、進入語法與句子的學習階段後,一切就逐漸不同了。從「嗚哇」到「我肚子有點不舒服但又不想吃東西」,語言的表達力大幅提升,卻也引入了更多的語境依賴與多義性。就像高階語言一樣,我們可以模擬邏輯、建立情境、婉拒或開玩笑——但相對地,訊息也變得更難解讀。

舉個例子:假設我問太太,「今晚想吃什麼呢?」; 她說:「都行,看你囉。」

身為有經驗的另一半,我當然知道這不是「真的隨便」。這是一個語義多工處理器正等待我解析正確參數:今天是不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我有沒有記得把洗好的奶瓶收好?她說這句話時的語速、語調、是否帶有尾音…… 這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語意編譯與例外處理(Exception Handling)的實作練習,一不小心就會觸發邏輯錯誤,甚至重啟整個晚上的和諧系統。

而對新手爸媽來說,我們每天進行的,其實就是這樣的「語言轉譯」工作。我們一方面努力解讀寶寶的低階訊號(這聲哭代表餓了還是夜驚症?),另一方面又要把這些直觀需求翻譯成外界能理解的高階語言:向醫師描述狀況、與伴侶協調作息、在育兒日記裡記錄成長軌跡。

這過程,不正就像程式語言的編譯嗎?我們將機器理解的低階語言包裝成易讀的高階語言,也將人類語言轉換為系統能執行的邏輯與行動。寶寶的需求是輸入,我們的反應是輸出,而我們的大腦正扮演著這段溝通之間的中介層與轉譯器。

這場育兒旅程,除了是愛與耐心的投入,也是一場程式思維的實戰演練。當我們開始用程式設計的角度來看待與寶寶的互動時,許多看似混亂的片段,竟變得可讀、可解碼,甚至帶有一點成就感-原來,育兒也可以這麼「工程」——我們兩人正在訓練的,也許正是一位未來最偉大的 Human Intelligence(H.I.)呢。 從低階語言的本能直覺,到高階語言的抽象表達,再到作為父母的語意轉譯任務,我們與孩子一起構築的不只是語言,更是理解與連結的橋梁。

下一次再聽見寶寶的哭聲時,我不再只是想著:「怎麼又哭了?」而是微笑(希望)著提醒自己:
「嗯,一個來自核心的 interrupt signal 正在呼叫中,啟動中斷服務程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