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建築師的學徒





    「他漸漸對自己的技藝失去了信念。當時的他還不知道,信念的價值不在於信念本身有多堅定不移,而在於你一再失去信念,卻仍能重新找回它」-摘錄自建築師的學徒。
  


  我討厭專業建築理論著作──不論是何方名師的經典論述,對我而言大多是吊書袋、故弄玄虛的文字,不如一本小說實在。若說建築理論是滿足「功能」的文字建物,那麼小說則是兼具功能和美感的文學建築。可能我對「學徒」「歷史」特別情有獨鍾,這本書是自「古騰堡的學徒」後,再度讓我悸動不已的小說──在特別的時間點享受到如此優美動人的文字,也是一種神祕的機緣。

  這是本半虛構的歷史小說,以東西文明交界、魔幻之城伊斯坦堡為舞台。主角亞汗──一個偽裝成大象象夫、潛入鄂圖曼帝國蘇丹皇宮的貧窮少年,在經歷各種宮廷鬥爭和權力遊戲後,因緣際會地得到王宮首席建築師希南(1)的賞識,展開建築學習的旅程;透過建築,他體會到了愛情、友情、忌妒和背叛,最終理解了人生的奧秘和真主的智慧。年輕的他經驗了宮廷鬥爭;青年的他走過了無情戰火;老年的他則看破了變質的愛情,並透過技藝和信念,體悟了阿拉的真理。在故事中除了偉大的中東建築師米馬爾· 希南扮演如先知般的角色外,西方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也穿插其中-以東西兩大文明堡壘──羅馬與伊斯坦堡、聖彼得大教堂與蘇萊曼清真寺為背景,刻畫出動人精彩的歷史話劇。有趣的是,作者在卷末將主角影射成另一座偉大建築──泰姬瑪哈陵的設計者,以此為總結。

  坦白說,在以西洋、中國建築史為主的台灣教育系統下,我對中東建築的認知有限,透過這本小說才得以略知一二。當時的伊斯坦堡已有了建築法規系統──包含防火間隔、建築限高和建築許可。而理想城市與居民需求間的衝突也是千古難題,也因此金碧輝煌的清真寺和破爛不堪的違章民宅才共同構成了那時伊斯坦堡的獨特風貌。小說中對於建築工地的描寫尤其吸引我:作者深入簡出的詮釋了建築工程的特質,偶爾插入的工地習俗和建築名著也讓人會心一笑:不時挖掘到的聖人遺址、工地禁語、建築四書、建築十書(2)等等,都滿足了建築人的胃口,也增加了文字的厚度。然而無論是故事劇情還是建築理論,終究只是支撐作者意念的基礎:文字背後的精神才是最觸動人心的景象。

  對我而言,米馬爾·希南的四位學徒分別代表了四種信念──大師兄尼古拉擅長圖學素描,是一位平凡質樸的建築師,為了他貧困的父母與同胞謀福利;二師兄達夫擅長幾何與規劃,是先行快跑者,渴望得到更多的財富、權勢與名聲;三師姊尤蘇專精於計算與細節,才華洋溢卻無法以真實面貌示人,恰恰點出了女性在建築領域中被壓迫的角色;而主角亞汗,則是那位有幸能一見偉大智慧的寵兒──透過真心對待建築設計、思考空間意義與材料構築的勞動,得以並肩其師希南、米開朗基羅,與真理對話。

  這四人的人生職涯,在我工作幾年後特有感觸: 在五光十色的資本主義社會包裝下,整個建築產業動得比過去更快更兇猛,同時也以數倍的速度汰舊換新。越來越多的新興專業與產業,不斷動搖建築的永恆核心價值。雖然四位學徒的人生目標無好壞高下之分,但唯有第四人的信念,是讓建築工藝前進的核心,是使空間乍現靈光的奧秘。誠如希南對主角所言:「我們蓋得每棟建築底下,不論規模大小,只要想像那些地基底下就是宇宙的中心,那麼你就會懷著更多的愛更細心地工作...建築就是與神的對話,而神在宇宙的中心發出的聲音,比任何地方都要響亮。」在米開朗基羅與達文西的「天才的交鋒」(3)中如是,在米馬爾·希南與亞汗的對話中如是。而在之後的兩百多年裡,那個聲音仍在羅斯金的七盞明燈(4)裡持續地指引著後世,也讓我在資本與豪宅主導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些方向。

 

1: 米馬爾·希南為真實歷史人物,是鄂圖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塞利姆二世穆拉德三世的首席建築師及工程師[1]。他在五十年間負責監督及建造鄂圖曼帝國的主要建築物。

2: 建築四書、建築十書皆為建築系所的經典書籍

3: 天才的交鋒: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傑畫傳, 作者周時奮,以文藝復興三傑為主角寫的傳記小說。

4: 建築的七盞明燈:  約翰.羅斯金所著,論述建築學核心價值的理論書籍

1 comment:

  1. TITanium-Arts - Titus - TITONIC ARTS
    TITONIC ARTS. TITOME LAB. ATS. titanium trimmer as seen on tv TITE LAB. SINICAL EAST CORN. ATS. price of titanium TITE LAB. SINICAL EAST babyliss titanium flat iron CORN. ATS. TITE LAB. SINICAL EAST CORN. ATS. black titanium wedding band TITE titanium camping cookware LAB.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