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給_的信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_的年會;首先想感謝建築師、Lydia還有各位部門主管的用心簡報。針對不同的商業理念、2019年的未來趨勢分析以及公司所面臨的問題,都有精闢的見解與分析解答,讓我獲益良多!與此同時公司願意給剛入社半年多的我擔任研創小組長一職,也讓我倍感榮幸,謝謝公司給予的機會與看見。不過由於個人在進修上的考量、實務的學習目標在新一年中有了一些修正,希望能與上司討論後再行確認這個工作改變,仍然十分感謝公司對於我的信任。

  關於年會的主題-突圍。事實上整個大環境的變化,從法國的黃背心運動、英國的脫歐搖擺以致於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爭,都能清楚的看到全球局勢的動盪以及人心的不安,更別提及全球生態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損失了。如同諸多報章媒體所提及,2019年將有可能是一個極壞的開始。在如此之壞的大趨勢下,公司面對絕境所提出的策略-小趨勢、非共識的方針,確實是一個有著力點的突破口。

 
誠如二十世紀末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勒茲與瓜塔里所說,思想上傳統顯著的結構將不復存在,進而被連續性的差異變化所堆疊出的思想脈絡所取代。此一概念引出了後世的參數化主義(parametrictism),對當代建築引響至深。而現在「小趨勢」「非共識」的概念,也恰與德勒茲的觀念雷同:傳統的大方向僅成為象徵性的指標,而被不斷汰舊換新的小趨勢與次文化所取代。典型範例如同時下的電競、動漫次文化、無數種網路交友App等,皆是屬於小趨勢的暫時性風潮。然而其中有ㄧ要點-小趨勢絕不可能逆大趨勢而為,必然會「回歸母體,加強母體」;此一特性,亦可作為檢視,有互為逆否之特性。


  而對於建築設計行業,誠如諸多先賢所言-我們所追求的,是尋找雋永的Sublime 之美,而非世俗的beauty美學。在這樣的宗旨下,要如何不隨波逐流,又能靈活應變?這是很值得深思的。而這其中的變與不變、同與不同,我認為可以參考雪城大學建築系教授Michael Speaks在新墨西哥大學演講時提出來的觀點來區分。這是一種簡單的二分法,主要分為Design KnowledgeDesign Technique兩大部份,雷同於公司所說的心法技法,但在內涵上略有不同。以當代影響世界深遠的荷蘭建築師UN Studio作為案例。對UN Studio而言,無論其造型美學是否改變,公司有幾個核心思考是不變的:九個空間原型(如摩比斯環、克萊茵瓶等數學模型)Panel Strategy以及Diagram思考。這些核心原則可以被擴充,但不能被違背;在此原則之下,再去發展其下各類的空間Program與特有美學。如此可被傳授但不易被模仿的設計方法,即可被偁之為Design Knowledge,是真實的知識;反之可隨著時代美學、業主需求、社會議題等層面去改變操作者,則可被分類為TechniqueOMA亦同,在Rem Koolhas的球與針思路下,從狂譫紐約到大躍進、從OMAAMO,不論美學如何變化此一原則仍舊不變。而其它業界與學界的諸多佼佼者,諸如Peter EisemenZaha HadidRD團隊,有的雖然融入coding的技術內涵,但仍在Design KnowledgeDesign Technique的框架下。回到臺灣,如成大王明蘅老師所指導的設計論文集成,亦是傑出的典範。

  而_自2004創立至今,從臺灣諸多DECO型的裝修公司中脫穎而出;在整合了扎實的業界經驗後所粹練出的設計哲學,雖然以衝突美學為名,但實則為一加減式的設計方法操作。從一開始文字梗的發想,到藉由拼貼創造新意的造型設計,以至最後的細節整合,其實是一種在創新與市場接受度之間磨合的最佳化方法,亦可被歸類在” Design Knowledge”的範籌下。而針對不同的業主、美感與議題,則以不同技法面對之,則屬於_多變的Design Techniques。可惜的是此操作仍舊過於倚重個人美學;同時組合式的文字梗作法未來在面對電腦蒙地卡羅演算法的挑戰下,將難再以量、以質取勝。如果此框架能加入更強的邏輯原則,相信將可更加成熟,變成不可模仿替代的真實知識,同時亦能面對時代潮流,靈活的應變,成為創造出無數奇跡的小浪潮。在動蕩的世界中,或許已沒有振翅飛翔的鷹,人人皆是空中落地的豬- 即使如此,我們亦可成為腳踏實地的那一隻。在變化已成日常的時代裡,尋找出我們的變與不變,或許會是真正能突破重重難關的關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