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c Style vs Practical Style




從我開始工作以來,就不斷在思考這件事: 除卻"能蓋出來""能被業主接受"這幾點,學院派、創作型設計與實務派、商業型設計究竟差別在哪裡? 之前還ARCH ASIA DESIGN 工作時整理出了一些思路,換到WAO ARCHITECT時又加了一些:而現在因緣際會下與台灣頂級豪宅設計公司合作,又多了一些想法:

學院派/創作派:
純粹的概念實踐。單一的風格與後續發展細化- 從初設到細設,即便細節不成熟也會想辦法去貫徹。
(設計拋光偏粗糙,但主軸強烈,偶而因概念過多而失焦,但設計能量最強,如學生作品)

頂級業界派:
精準的概念與單一實踐。因其延續了學院派的革命精神,但囿於實踐中找到折衷平衡點,像世人證明此一提案是可行的,遂成為歷史上風格的代表。
(設計拋光中等,主軸強但因精粹而不失焦,從初設到細設,會想辦法去考量現有可能性的解決方法,如MAD,ZAHA,GHERY,OMA,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一般商業派:
半調子的概念與不斷修改加料的拋光。與業主、他人妥協溝通後的拼貼。
(主軸較弱,因概念不明且不斷後製而失焦。從初設到細設,基本上習慣待在傳統、安全的框架中,不論是結構還是風格都不變,僅僅是在表面上多加一點料。看看AECOM,AEDAS)

補充:
學生設計跟業界設計,在工具媒體日漸普及易學的當代,最大的差別在哪-這是我開始工作後長期思考的問題之一。
  一言以蔽之,我認為是「精準度」這裡指的精準度,說的是議題的精確性,而不是形式上的簡約(往往對於現代主義的支持者繪認為複雜幾何是不成熟精確,而越接近原型幾何者反之)。打比方:不管是多麼成熟內練的學生,都很難避免因對自身的期許而過度表現,模糊了題目的焦點(但這種混沌對我而言是很有滋味的)。而業界的設計洽好受限於現實,往往只能精化淬煉到一個到兩個亮點-不能再多。
  Norman Forster的作品一直是商業建築的表率,那是最典型的精準;而Frank Ghery的作品一輩子都像個孩子般玩興十足,但也是一個精準的孩子。而我也是在學生時代選擇了一個我關心的課題,選擇花一輩子去內化它,期許能有朝一日,將這個課題與成果,都能達到完美的精準呈現。

而現在的我,正在努力的從第一者慢慢移動到第二者去。BTW,母親節快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