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hanical Nimbus, the best proposal for heightening your skyscraper.

這是我在畢業後一週內完成的概念方案;一方面試圖將學校所學化為自身的設計方法,另一方面亦是嘗試開發自己的另一項特色:幽默的批判。於研究所設計的最後評圖裡,我使用賴彥吉的漫畫+偽記錄片動畫而搏得了滿堂喝采,因此感到自身有"搞笑"方面的可能性。 
 
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這朵Mechanical Nimbus(機械雨雲)的外型,其實就是一般天氣預報裡"雨天"的圖示。不論外表如何酷炫、多麼數位;其實這就是一件很後現代的作品。而利用雨雲來增高世界知名摩天樓,其實又是另一層的諷刺:一方面隱喻了追求高度的不切實際,另一方面"雨雲落於大樓"的形像,其實是就跟櫻桃小丸子裡臉上的斜線一樣,是一種嘲諷。
 
除去直接的搞笑與形象上的暗示,這件作品背後其實想探討兩件事。從表現法上來看,在五天內完成的這作品已有一定程度,但設計內容卻全非如此-沒有實際的機能、不可信的結構等等,其實這就是一件3d Collage。這或多少揭露出當代建築的共同病徵;為求"快速"與"精準",舉凡現代競圖或學生作品集,無不是大量壓縮後的資訊;僅列出最具吸引力的Rendering與Diagram即足以參與學生競圖、粗略畫一下平面便可以進入第一階段。而這種壓縮的結果;不單是內容接近空洞,亦使得建築學主體"空間語彙"上變相貧乏- 我認為最近的赫爾辛基古根漢競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第二者便是"大量資訊構築的真實"。現代建築設計裡,常藉由大量的圖像、數據、文字去構築一個(偽)真實- 學生畢業設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方案亦相同: 藉由表現法、漫畫、虛構對白等等去構築一個偽造世界(這件可能資訊量還不夠;這想法其實來自臺灣知名惡搞NBA漫畫ALT)。這其實是很難以探討其中對錯的:一來所謂建築設計本就與全然工程實踐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可將這些紙上方案視為"新建築的實驗;但另一方面這些方案藉由使用其它領域的知識背景,搭配搭大量數據、視覺化分析圖與表現圖,它們已從原本的虛假變成了另外一個"真實"。這不單只是建築設計的現像,亦是現今網路新聞中常見的現象。
 
總而言之這就是我嘗試獨立後的第一件作品了: 在挑戰時間、速度、想法等等多方面因素完成的第一個方案。未來除了希望在設計手法上與表現媒材上更加成熟外;關於敘述的文本亦希望能更配合設計圖面,達到精準、有趣、切題的目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