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一年多來最大的轉變,是體驗到:不管是室內設計、建築設計抑或是工業設計裝置藝術,最重要的還是必須找到能實踐自己、實踐"它"的方式吧。
不論是大公司小公司、臺灣還海外、室內建築案或是紙上方案, 找出每個案子實踐的方式是最重要的。誠如Peter Eisemen所言, Architecture Practice跟 Architecture Project在自身的設計創作身涯中將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前者是與現實社會的聯結,後者則是自己深處的探索。當然每種案子的實踐各有不同:公司競圖設計案自然是以完工驗收、發展實構築的技術與體驗真實空間之美為目標;而紙上方案則是以發展概念、完善論述與設計圖面以達到實驗之目的為主。
還在瀚亞設計集團時,所承接的案子大多是中國大型設計案或台灣大型BOT案,尺度巨大的同時也與設計有段距離,難以接觸實際的現場實作與人性尺度。相較於老派公司的美學、小螺絲釘員工的認同感還是大公司的職場環境這些次要因素(實際上這些原素我認為瀚亞都挺好的),沒有實質的"腳踏實地感"是讓我最迷惘的。
現在的公司,做了一些小型室內案、展場與中小型建築競圖,同時也有一些紙上方案;室內案跟展場案很真實,從現場、尺度到材料,都是很直接可以接觸掌握的東西-我也覺得是能快速有成就感的產品-雖然與建築有點距離,但我不排斥以此類案子為起點。然而我在這邊最受打擊的,是徹底體會到年輕公司的舉步艱難-即使老闆努力創造愉快的環境,但不論是接案的艱困、在商場官場上的角色以至是員工的待遇,再再都讓人感到失落。
嘛,不過這也是我選擇的道路就是了。路很長(長到讓人有點失落),在考量現實的同時,必須時常提醒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不然路上隨便問路人幾個數字薪水就讓建築人通通轉行了。設計的實踐與實驗,不論是何種尺度何種類型,一步一步的扎實走過,是我作為一個建築人、設計人生活的軌跡與方式。在工作將滿一年多的現在,或許未來不一定會留在這裡,但衷心希望能在2016結束前公司狀態能好轉,也希望自己能達到上述的這幾點。
PS. 於中秋節前夕與友人玩笑性的閒聊:談到建築界的薪水比下大概是沒得比了,比上限則是沒完沒了;說不定餐飲業兩三年資歷的店長薪水比五六年的專案經理來得高。雖然單價分析是下面得人做,但公司帳本是會計跟老闆在看;而出社會後的心態轉變,便是"我寧可是你賺得多不肯給-至少這樣還有商量的機會,也不願是你想給多也給不出-這樣整個產業真心絕望"的實際想法 lo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