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結束前去參觀境衍設計所規劃的"無用之用"建築設計展,對我來說別俱一番意義。在其臉書粉絲頁上看到了境衍設計主持人於公司創立之初與自己許下的承諾-"事務所創立三年後,希望能來辦一場建築展覽!! "。這個想法其實與我2015年中剛出社會之時,為自己寫下的"計畫"不謀而合。雖然方向上有所差別(一者為建築實踐,一者為概念實踐),但我覺得三年是一個頓點:不論在身理、心理亦或社會年齡上皆是如此。因此在三年後,透過一個展覽回顧、檢討自己的設計發展,設計脈落等等,便成為自己心中的小小目標。
而境衍設計的微型建築展覽恰恰與我想像中的目標相符合: 雖然規模不大,量也不多;但其中作品的脈落卻是清晰明白。以住宅為主,展場與老屋改造為輔的案子中,可以看到事務所如何養成其自身的設計思路、設計方法與表現手法。在每張圖板上皆會有一小區塊說明其平面/剖面思路的Diagram,而整個設計方案的精神便在於此了-平面處理配置,剖面處理空間,而型式則隨之而生。有時概念源自於光線的處理-因此透空廊道或天窗便相應而生;有時概念出自傳統院落的型式,而相應的挑空或三維合院則出現了;亦有針對Program公私性的空間處理,但出發點皆不脫離這兩個向度的處理。
不管是多有才華的設計人/建築師,在自己的創作歷程上,想必都會經歷一段Project/Practice上的拉扯;有的建築師(如吾師HERNAN)選擇堅持自身的靈魂,因此走向偏Academic的路線;也有的建築師(如Tom Wiscomb)選擇尋找之間的中間點,因而開始簡化自己的作品。對我來講這也是剛開始思考的問題-雖然我自己的建築/幾何創作無須向任何人妥協,但我也漸漸能理解那些"The Elements of Realized(實踐的要素)"中的美學與邏輯,而開始朝下一階段前進。而境衍設計的作品,對我來講是很俐落的:學院作品中過盛的創意與想法,都在設計思路與手法上得到過濾,變成乾淨的解決手法(或許有時是礙於現實,或許有時是真的太過單純):而這也是我在新的一年中希望有所長進的方向-在Project/Practice,在Simplicity/ Complexity,在思維/思路上,能夠找到一屬於我的平衡點(manifes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