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特展, New Scenario for architecture

建築設計作為一種文化實踐,是否唯有在"建造"的情況下才有其價值? 這是我在工作以後開始思考的事情。在維楚維斯"堅固、美觀、實用"的原則與大公司業務至上的理念下,所有的紙上建築似乎真成了玩弄造型的廢物。然而建築大叔在Practice與Project上抓到的平衡點,以及將建築由其它媒材傳達其中設計價值的手法,我覺得這是本展覽給我的最大啟發。
 
雖然將漫畫作為設計傳達媒材早已不是新鮮事-諸如Archigram、Wess Jones以及近期的BIG、賴彥吉等人都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但以建築為主角,人物為配角去帶動一個劇本,恐怕建築大叔的作品才是此類的創始者。不難看出於"不用工作的城市"中所穿插出現的建築場景,實則為大叔自身在Practice/project上一連串的實驗與挑戰之作。比方是以讓使用者親身使用紡織機、織品去構築牆體的衣服生產場,實則為Xsite的參賽作品;而漫畫中出現的飯店,則為一挑戰公/私/商空間與幾何組構的有趣案子(不知是否為真實案例,但似乎頗有可能)。而藉由漫畫的Scenario,則點出了這些建築作品背後烏托邦的設計意途-姑且不講X-site ,在飯店一案中這是多麼明顯的與業主的拉力戰呀-完全點出了建築師作為一專業者,其角色上的矛盾與衝突,有趣至極。

以我最近的體悟做個小結:不論前代如何耳提面命的想把自身經驗傳給後輩,後輩設計人/建築人仍然必須自己找出自身實踐的方式。畢竟環境在變(不論是業界/都市/學界),設計在變,人也在變。當年的白手起家神話,今日可能真的只是神話;而每一代的設計/創意工作人,都必須要找出自己的生存守則與傳達方式。而建築大叔的作品,無疑是給有些迷惘的我,帶來了一些方向,去勇敢追求自己的實踐。
 
PS: 我認為臺灣早期的大型事務所,有著臺灣大公司普遍的特性- 扎實的技術性代工。然而今日的設計,與其說是工藝/工業,不如說更像品牌、更像傳媒-Branding與Promotion變成不可避免的要素。我們會說蘋果的UX設計很好、法拉利的設計很好-這其中技術與品牌的比重恐怕是五五分,甚至後者居上。然而在臺灣,我們不會因為某家設計公司的設計很好,就去請這位設計師- 因為實則沒這個品牌(但也許有這個品質,這兩者是不同的)。近日因緣既會與DUO Architect的合伙人聊天;他說道近日大陸房產不景氣,很多他開設計院的朋友都倒閉了,但他過得還不錯。為何? 因為他們走得市場不一樣。一個是技術代工,一個是品牌。當然也不是說後者就一定活得好好的,但至少這提醒了我,在被環境遮閉了雙眼時,任性一下作自己是很重要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