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建築 vs. 時裝
近年來經常可看到新銳建築設計師跨足珠寶與時裝設計領域,以新的數位工具與3d打印技術實現自身對"美"的訴求;其中包含我尊敬的大學長Steven Ma甚或是建築界女王Zaha Hadid都來參一腳,可說是蔚為風潮。
然而細看這些"數位時裝",卻總有一種一言難盡的違合感;Steven Ma對幾何體的美感與細膩度依舊,但作品看起來就像是廉價版的維多利亞宮庭禮服般,讓人一點也不想穿在身上;而Hadid的泳衣與鞋子設計,就像是橡膠玩具一般讓人不敢恭維。為何如此? 雖然我本身對穿著隨便也毫不在乎,但仍試圖以建築設計的角度去分析"建築"與"服裝"兩者在設計本質上的差異。
我喜愛的時裝設計師大概也就兩位: Alexander Mcqueen與三宅一生。這兩者的設計皆對人體的幾何分割有著獨特的視覺影響:前者是從材質的細節影響整體,後者是從大構成去影響整體。一大一小恰恰不同;而共通點便是對人體的幾何影響。沒錯,我認為這就是建築師與服裝設計師最大的差異:幾何性與材質性。Alexander Mcqueen是偏向典型時裝設計,而三宅一生於我而言更像是建築。
在我觀來,建築師與工業設計師雷同(雖也有人說建築師更在乎"空間",但這屬另一層面)。我們的設計訓練,無非是在培養自身對構成與造型的素養,以"造型實體"去創造"空間虛體"。從尺度感、幾何性、層次感、系統構法等等著手,在不同的基地與機能上去鍛練自身的能力。個人以為在"型"的方面,當以建築師與工業設計師的訓練最為完整。
而時裝設計(我所不熟悉的領域)想必也有這方面的訓練,但我認為時裝設計遠遠凌駕於其它領域者,當屬其材質的細膩認知。從金屬配件、衣料布料、毛皮塑料,各色各樣的材質與花識,其視覺影響力甚至大於幾何性。不同材質的肌理搭配不同的服飾,再飾以材料本身的皺折變化,整件作品擁有了無比的視覺層次與完成度。建築雖然也談材料構法,也有對材料運用的大師(Kahn、herzog & de meuron、peter zumthor),但礙於機能與結構上的限制,材質始終無法得到自由。
我認為這種對服裝材質認知上的差異,正是造成作品差別的最大因子。對Hadid而言,她只是將材質視為建構幾何的材料,但並沒有展現材料本身的特質。而她的泳裝只是將建築的Pattern放上去而已。而Steven Ma也是相同,只是將他自創的ornament作為服裝的材料不斷重複(當然比不上天然素材的細緻度)。
在我看來建築師要做服裝,要走的是三宅一生路線,而非Alexander Mcqueen路線。比方以Hadid來講,其建築作品最大的特徵是流線、不對稱的幾何體;以此為發想,她是否能以幾何分割完全改變人體的視覺感(好比Francis Bacon)? 在此基礎下,再去發揮材質的特性,去建構整件服裝的"連續性差異"? 這才是我認為能發揮建築師能力的設計方法。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