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Acceleration- 台北雙年展2014

利用這次暑假回臺灣的機會,我幾乎將當時大大小小的展覽全部跑過一遍,其中包含6X2建築展、遠東建築新人展、臺灣美術雙年展等等,足跡從北美館、MOCA到臺灣美術館甚至是小型展場,收穫著實不少,同時也讓我感到這塊土地仍是充滿活力的。
在諸多展覽中最具衝擊力者,台北雙年展絕對是當仁不讓了- 雖說臺灣美術雙年展內容收納了臺灣諸多美術宗師作品,媒材的表現也很成熟;但以議題、以多樣性、以自身的思想擴展度來看,仍略遜台北雙年展一籌。
今年的主題-The Great Acceleration,十分切中此次展覽的作品內容;包含以互動裝置、空間裝置、多媒體、新科技等等不同媒材去描述當代社會觀念的劇烈改變。其中我非常喜愛一件以3d 掃描去描述自然/人工間新關係的雕塑作品,以及另一件將北美館部份展場轉譯為"佈展中"的空間作品。這些作品對議題精闢的切入與作品自身的強度,在在讓我感到設計人的"匠"與藝術家的"意"之間的鴻溝。(由於我看展時不會刻意去記藝術家的名字,故無法詳述作者。)



裝置作品。在展場中的每一金屬架都是一擬態的人類。搭配不同的素材製成的髦髮,展現了人種生物上的多樣與物質上的多樣。


本次展覽中個人最喜愛的作品,藝術家於海灘搜集遭海風海水侵蝕的保麗龍塊、人造產物,以3d掃描的技術加以數位化再印製上色而成。遭海風海水侵蝕的保麗龍塊,是一種新型態的的"自然人造產物",而透過3d掃描,此產物又再一次的被人工化。這件作品表達了在現在社會裡,自然與人工的模糊分界與新的多層關係。對比到當今的食安問題,也頗有意思。

我在Angewandte的學校助教也做過一項類似的作品: 他們以3d掃描去掃描一根樹枝,再以3d打印技術去完全仿造那根樹枝。在概念上與本作品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件大型多媒材作品。我覺得它有趣的地方是作者提出了"灰塵"這件東西。灰塵在這件作品裡扮演了"細部"的角色,既是作品型態上的細部,也是物件時間上的細部。不禁讓我聯想到了JESSE REISER在建築學上提出的論點。






本次展覽中沒太大感覺的作品。一艘很大的打印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